天津,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天津也是六座超大城市之一。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吃喝玩乐的地方无疑数不胜数,那么今天主页菌来给大家推几个好吃好玩的地方。
古文化街是天津市南开区的一条由仿中国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商业步行街,原为以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天津最早的文化、宗教和商贸聚集之地。在漕运时代,天津老城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繁盛的银号集中区,也是当时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的娱乐之场所。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和1912年壬子兵变期间,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两度遭受洗劫,商业迁往天津租界,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从此衰落并逐步演变为普通民宅。1986年元旦,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进行改造翻新,新建百余栋仿清民间小楼,成为今天“津门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此后,这里逐渐成为天津比较大型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这里最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是“皇会”。“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 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古文化街修复以后,在冯骥才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不可不留“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应有尽有。其中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古文化街是天津市南开区的一条由仿中国清代民间小式店铺组成的商业步行街,原为以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天津最早的文化、宗教和商贸聚集之地。在漕运时代,天津老城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的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是繁盛的银号集中区,也是当时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的娱乐之场所。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和1912年壬子兵变期间,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两度遭受洗劫,商业迁往天津租界,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从此衰落并逐步演变为普通民宅。1986年元旦,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宫南大街和宫北大街进行改造翻新,新建百余栋仿清民间小楼,成为今天“津门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此后,这里逐渐成为天津比较大型的集市贸易和年货市场。这里最遐迩闻名的传统活动是“皇会”。“皇会”最初叫“娘娘会”。相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宫海神娘娘的生日。
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在海神娘娘诞辰之前出会4天。每逢此时,民间的法鼓会、大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古文化街修复以后,在冯骥才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推动下,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复了“皇会”。在这一天,以龙灯、高跷、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狮子舞和武术等表演为主,街头熙熙攘攘,热闹异常,成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举。不可不留“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应有尽有。其中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2002年,当代古瓷艺术家张连志在这座年久失修、闲置十余年的法式建筑基础上,使用历代珍贵石造像、石刻、石狮子,历代古瓷瓶、古瓷盘、古瓷片,天然水晶玛瑙装饰。使东方中国古典艺术品与西洋建筑的完美结合。堪称中外一绝。从开工至今,已经用掉可统计的大约有:四千多件古瓷器,四百多件汉白玉石雕和二十多吨水晶石与玛瑙,近百只随处可见的瓷猫枕,三百多个年代不等、大小不一的狮子。用掉的瓷片不计其数,没有一片现代瓷,其中还不乏钧窑、汝窑等五大名窑的瓷片。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