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行记录>老街啊,老街!

老街啊,老街!

2023-04-19 23:50:29


昨天,在江苏广播FM93.7的《新闻评弹》节目里,与主播言亮和张宁博士一起,聊了关于城市旅游景点“老街”的话题,颇为有趣;今天又看到了网上的这条帖子,依然还有说说它的兴趣。


帖子很风趣也很犀利,说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条街:人山人海的游客,光亮的青石板路径,高高矗立的地标式牌坊,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旅游工艺品……

哈哈,想想你去过的老街,是不是觉得是那么回事儿?



 

如果还没有想起来,没关系,人家已经开列出一份清单——

这条街,在北京叫南锣鼓巷,在上海叫田子坊,在天津叫古文化街,在重庆叫磁器口,在济南叫芙蓉街,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黄山叫屯溪老街,在宁波叫南塘老街,在扬州叫东关街,在成都叫宽窄巷子,在厦门叫鼓浪屿,在武汉叫户部巷,在西安叫回民街,在桂林叫西街,在郑州叫德化街,在青岛叫劈柴院,在拉萨叫八角街,在丽江叫做丽江古城,在开封叫七盛角,在兰州叫正宁路,在湘西叫凤凰古城,在苏州叫平江路,在长沙叫太平老街,在沈阳叫中街……

想起来了吗?

来来来,请自动对号入座。



 

说白了,这揶揄的是城市老街的千城一貌、千街一统、千篇一律。

而熟识的当地人会告诉你:千万别去!

至于游客的吐槽乃至怒骂,无须我这里饶舌,去趟这篇帖子的评论区即可。借用一句时髦话,叫“满满的负能量”。


杭州南站火车站

为什么,作为一座城市的旅游名片,各地精心打造的老街,会如此不受人待见?不仅本地人不看好、外地人来过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

尽管如此,各地、至少是多数城市的老街还是赚足了人气。嘈杂、拥挤、烟熏,弥散着各类烧烤的混合气味、过分热情的拉客吆喝,还有一地垃圾……

挡不住“到此一游”的旺盛需求——当然,人家也没想挡住你的脚步。



这是不是说明,很多城市、尤其是旅游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城市,真的需要这么一条汇集这座城市诸多品相和元素的老街?

如果原本就有那么一条商业老街,那就改造它、完善它;如果没有呢?简单啊,造呗!

改造也好、再造也罢,都是在发展旅游业的理念下、以商业化的形态切入;都是在谋发展的旗帜下,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


于是,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古城新城,凡老街商铺,必有手串、佛珠、玩石、檀扇,必有中草药、万山蹄、酥烧饼、萝卜干,必有狭窄的客栈、暧昧的酒吧、狂躁的音乐、串味的小吃……就不奇怪了。

因为,这样的模本,最容易模仿、最方便引进、最有利成形。

说句不客气的话:也最没有文化。



 

老街的核心,恰恰在于文化:生活的文化,而不是旅游的文化。

丽江古城也是被点名的,但我觉得每天下午放水冲街和晚上纳西族妇人围着篝火起舞的场面,还是保留了当地、当年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居民和马帮的生活习俗——尽管现在带有表演的性质。

上海在名单上被点出了田子坊,苏州的是平江路,而我对两地老街的印象仍然顽固地停留在30年前的城隍庙和观前街,流连在其间的南翔汤包和绿杨馄饨——现在再去寻访,它们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滋味。


不知道名单上最后的省略号中是否包括新疆?我曾经长时间地盘桓在喀什的老街,看匠人们手绘神像,打制银质餐具茶具,看他们揉面、烘烤我很爱吃的馕,还弹过墙上挂着的冬不拉……特产就是特产,从各种水果干果到英吉萨小刀,都是他们的生活。

不文艺,很生活。




可见,独特的、传统的、不同于异地的文化,才是老街的内涵,才是打造老街文化的核心。

只有这样的核心和内涵,老街才能摆脱千人一面的诟病,才能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如果秉持这样的理念,得靠两条腿走路:一条,叫原住民,一条,叫原生态。只有原住民才能保有原生态,也只有原生态才使得原住民得以传承文化和传统。


原生态有两个含义:一是自然生态,二是生活方式。在旅游业酵母的催化下,生活方式的保有显得更难。比如丽江古城,多数原住民都搬到远处的新建楼房里去了,在原古城旧址上从事旅游业的很多都是外地人。

那不叫生活,那叫经营。

原住民和原生态,就像双螺旋结构一样,是文化基因的DNA



 

说到经营,又想起屯溪老街的汪一挑了。

老汪名头很响,他的馄饨也确实好吃,在老街上,现在也开了一间挺亮堂的门面店,每天食客盈门。

可早年的老汪可是一副挑子打天下的,不然怎么叫“汪一挑”呢?一挑,一副挑担而已。


我曾经看过汪一挑的独门绝技:在老街的十字道口,当街一副挑担,一头燃着柴火,一头搁着案板,老汪一边快速地捏出馄饨,一边将馄饨投入沸水中,然后冲汤、续水、出锅、装碗、撒上葱花端到客人面前,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法手法,仿佛老北京茶馆里拎着长嘴大铜壶泡茶的师傅,花招迭出,看得人不由自主地赞叹。

很生活,也很文艺。


从行商到坐贾,现在还看得到汪一挑的馄饨担和他的谋生绝技吗?

至少在我这儿,坐在他明晃晃的店堂里,瞅着头顶上那块汪一挑的金子牌匾,愣是嚼不出那碗混沌的原生态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