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行记录>领略天津特色,见证天津历史--天津古文化街

领略天津特色,见证天津历史--天津古文化街

2023-04-19 23:50:29


天津古文化街

       众所周知,天津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古文化街正是天津悠久历史的一个见证……”
    这是一条见证天津历史的老街-----历经六百年变迁   
      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街-----曾繁华也曾衰落   
      这是一条脱旧貌换新颜的老街-----尽展津城新魅力

        古文化街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系商业步行街。
        1991年,古文化街被选为天津市十大景观之一,定名“故里寻踪”,意为这里是天津卫的老地方,可以在这里找到沽上文明起源与变迁的踪迹。
        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600多年前的元朝,为利漕运,建天妃宫,遂形成宫前(广场)、宫南(大街)、宫北(大街),这里便是古文化街的前世。600年间,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这里曾经市面繁荣,也曾一度衰落。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宫南、宫北大街的改造,历史文化建筑重现,津门特色商铺重回,古文化街正式定名。自此,以古文化街为代表的“街文化”理出了天津当代文化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

      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

       晚上8:00,古文化街街区灯光全部亮了起来,营造出了明清风格的古典氛围,戏楼和两端牌楼的一盏盏大红宫灯更是衬托出了这里的文化韵味。古文化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灯光效果。

     古文化街以戏楼为中心,由南向北分为八个区域,经营面积总计约5万平方米,街区花车达30辆,各类灯笼达300盏。
       在经营业态方面,旅游纪念品包括手工艺品、小礼品、学生用品、玩具;
    休闲食品包括冷食、特色小吃;
    动态展示包括民间绝技表演、展卖;
    文化展示包括专场文艺、曲艺演出,老字号文化墙。

大西客运专线

古文化街的小商品

      市政府投资百万元对古文化街道路、路灯进行整修,并集资规范店摊,建统一摊亭。
  整修后的古文化街调整了其经营商品结构,更突出了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老味等特色,经营商品50多个大类,达2万余种,成为世界和全国的旅游购物胜地。每逢节假日期间,更是有很多外地、外国游客前来观光购物,最多时每天达5万人次。

古文化街的《特色糖藝》
       糖艺制品是西点制作中难度较大的项目,成品晶莹剔透、高雅华贵,世界上制作糖艺蛋糕的师傅屈指可数,糖艺制作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很多制约,制作时要全面考虑,不得牵强附会。
     “糖艺”是指将砂糖、葡萄糖或饴糖等经过配比、熬制、拉糖、吹糖等造型方法加工处理,制作出具有观赏性、可食性和艺术性的独立食品或食品装饰插件的加工工艺,糖艺制品色彩丰富绚丽,质感剔透,三维效果清晰,是西点行业中最奢华的展示品或装饰原料。
     可以吃的甜甜的美丽图画---戈氏糖画

糖做的工艺品

糖做的蟋蟀

师傅在做糖画

糖画完成

      古文化街上所展示的传统内容丰富多彩,下面这个 “ 传统面塑 ” 就是其中之一:
       面塑艺术起源于汉代,发展于明清,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面塑艺术是研究中国历史、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艺人把它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早年间,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
       而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游客们在参观面塑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所倾倒,赞叹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目前很有名气的是青年面塑家汤宝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他还被辽宁省文化厅评为首批“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享有辽宁“面人汤”之美誉。汤宝锋出生于艺术世家,自幼喜爱传统文化。这位长期致力于民间艺术推广的面塑家的面塑作品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形神兼备,显得别具一格。其中的部分作品还被美国、加拿大、瑞典、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友人收藏。
       传统艺术的精粹需要传承,包括面塑在内的传统艺术必须向前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我拍的是古文化街夜市上的小摊位,虽然谈不上有大名气,但作为一个真实写照,供大家欣赏。。。


文化街的传统面塑

面塑师傅在操作

面塑师傅在操作

百年通庆里 老街寻梦---通庆里再现百年前盐商生活  
       天津古文化街北头,玉皇阁西侧,有条东西向胡同名叫通庆里。胡同两侧的房屋始建于民国初年,皆是青砖灰瓦,木廊漆柱,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院,胡同两头各有过街三层小楼,给胡同增添了几分幽深。十个独立的院落,各有各的清雅、幽静与古朴。

       为提高旅游区文化内涵,将充分利用通庆里共计800平方米的四个院落,建设文化展示中心。据有关人士介绍,通庆里已有百年历史,曾是盐商聚集生活的地方,通过在6号院制作复原“盐商大户家庭”场景,再现百年前天津商人的生活。将8号院布置为玉皇阁展室,将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将“古文化街整修改造建设纪实展”迁至8号院,目前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打造古文化街特色旅游纪念品,将在10号院进行展卖,此外这里还将被辟为津派近景魔术以及曲艺演出的场所。

       穿行这条胡同的人们不禁要遐想它的过去、它的故事。近百年的建筑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和一段说来很有趣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