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正月初五,怀宁县志办接到北京文化体育项目运作人刘国宁(怀宁人)的来电,说天津津南区想和安庆市加强文化交流、寻求合作项目,希望我办帮忙搜集安庆与天津的历史文化联系的资料。受此委托,怀宁县志办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查阅了大量志书、史书和报刊资料,发现天津文化中某些徽派建筑、风俗习惯、民间小吃、方言声韵、黄梅戏艺术等与安庆确实有很多相似或相同,原因是明清时期的“燕王扫北”“明成祖迁都”“安庆卫漕运”“淮军屯兵天津小站”“淮系集团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带动安庆大批人口迁入天津和近现代的陈际唐、周学熙、叶笃正、陈俊愉、杨石先等著名安庆人在天津的重大影响力,使得安庆徽派文化陆续输入天津,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今天天津独特的文化形态。
(一)天津“方言岛”安庆也是“根”
天津文化历史悠久、纷繁厚重、灿若星辰,其中某些徽派建筑、风俗习惯、民间小吃、方言声韵、黄梅戏艺术等与遥远的安庆有很多相似或甚至相同,尤其是天津方言与安庆方言高度相似,唤醒天津民众的根亲情结,在不断追寻着自己的方言来源。
天津文史专家李世瑜曾提出天津方言在天津市旧城中心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区域内集中连片且像孤岛一样与四周的北京话、河北话截然不同,其基础方言是安徽,据其实地考察验证,天津话来自以安徽宿州、固镇一带为中心的淮北平原,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方言岛”理论。其实,天津方言与安庆方言在发音习惯、声韵规则、语调高低等方面与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据2011年1月9日的《天津日报》报道,当初李世瑜关于天津方言母语来源的各类文史资料的逻辑指向就是安徽安庆,1987年,他前往安庆探访天津方言之“根”,途中火车上有两人吵架,说一口纯正的天津话,于是下车走访,原来是固镇当地人,于是得出上述“天津话的母语来源是安徽宿州、固镇一带的淮北平原”的结论,不再前往安庆,“一句话,让李世瑜大喜过望,安庆不去了!”在李世瑜提出“天津方言岛”的猜测后,主流学术界一致不予认可,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但也有些片面,天津方言应该是多种南方方言杂糅转变而来。据皖江文化研究会学者查健介绍,天津话的主要来源是安徽,应分为两大片,即凤阳固镇片(宿州)和怀宁桐城片(安庆),说法较为妥当。2015年,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会曾两次去天津探访安庆与天津之间的历史文化联系,据查健考察,天津黄梅戏班社有60多家,且当初建团速度之快、演员数量之多、演出质量之高、影响范围之广,在全国仅次于安庆,难怪当地有人开玩笑说“黄梅戏起源于天津”,虽是玩笑话,但也有几分道理,因为天津的黄梅戏唱得和安庆黄梅戏一样地道,天津黄梅戏唱腔的行云流水、道白的字正腔圆、演出风格的质朴清新与安庆的几乎一样,另外,从电视剧《那五》中也可以看出天津话和安庆方言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可见天津方言中蕴含着安庆方言的母语元素。
(二)历史画卷绘天津 浓墨重彩安庆人
天津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系发达,600多年来,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安庆地区有皖水润泽、皖山炫奇,土地丰腴、民风敦厚,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安庆人独具特色的“崇德尚文、诚信仁爱、谦恭和善、锐意进取”的性格特征。安庆人来到天津这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和这里的人们共同用双手和智慧绘制出天津这色彩斑斓、宏伟厚重的历史画卷,那浓墨重彩的部分,就有安庆人的汗水,或者就是安庆人。
朱棣受封驻守京津,安庆军民前来开发天津。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四子朱棣受封燕王,驻守京津,从南方带来大批安徽士兵及其家属,在此训练武备、筑城屯田,以实现明太祖“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目标。同时,燕王朱棣在京津地区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招收流民垦荒、兴修水利,实行屯田和匠户轮班等方面的法令,凡移民垦田,都由政府发路费、耕牛和籽种,或免税三年。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地理气候环境优越,元末安庆地区因为陈友谅、朱元璋在此长期厮战,人民流离失所、无以生计,大量流民前来垦田,随之,吸引了大批安庆老乡前来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开矿、冶炼等行业,促进了天津地区经济发展,安庆人也就成为了天津的早期移民。
明初“靖难之役”从直沽出发,赐名“天津”开始筑城。燕王朱棣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天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在直沽发起靖难之役,800名死士大多为安徽人,其中有靖难名将安庆怀宁人柳升,奋力掳忠、战功赫赫,被封为安远侯,官至右军都督(正一品)。朱棣夺取皇位后视直沽为“龙兴之地”,赐名“天津”,意为“天子渡津”,天津之名因皖人而起源。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筑城天津,设立天津卫,大批士兵工匠民工被征入,随后又有8次移民进入天津,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统计:永乐年间仅安徽一地迁入京津地区的人口高达14万人,天津之地因皖人而昌达,安庆人自然功不可没。
明朝安庆卫负责漕运,大批回族的士兵、民工、商人移居天津。安庆自古当长江委流,咽喉重地,明初设安庆卫控江防、护南京,兼理军事、行政和长江、运河漕运,大批漕运军民随之迁入天津定居,其中回民占了很大的比例,安庆大南门回民马义及其后裔世袭都指挥使,世代管理漕运,所雇押运士兵、造船工匠、航运船员多为回民,现存天津金家窑清真寺即为漕运军士及水手所建,据戴德桂撰写《天津金家窑清真寺碑记》记载:“金家窑清真寺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明朝初年,一些在运粮船队中安庆帮的人每年冬天都会在金家窑一带临时搭席棚作礼拜。之后,有一些回族陆续来这里定居并建设清真寺。”据皖江文化研究会汪军博文介绍,清初废除安庆卫,脱离军籍的军士成为漕运青帮(庆帮)的主要创立者。另外,天津也是在这一时期由安庆回民所建。清朝康熙时期裁拆安庆卫,很多士兵被调遣至天津,家眷也随之而来,据史料记载,到光绪十年(1884年)从安庆迁入天津的回民就有3万人。同时,安庆地区的手工业者、商人、艺人也随漕运路线北上天津,为天津的发展做出贡献。
淮军在安庆招募建立,淮系集团在天津建树丰硕。1861年,太平天国实施东向战略,派12万军队攻陷上海,上海官绅群体向驻扎在安庆的曾国藩申请求救,曾国藩的清军北大营被南京的太平军死死纠缠,无力营救,情况危急之时,时任曾国藩幕僚的李鸿章主动请缨招募淮勇。李鸿章按照曾国藩招募湘军的模式招募、建立淮军,于1862年3月,在安庆菱湖公园宣告成立,编成13营共6500人,将领多为李鸿章老家合肥及附近的地方团练或乡绅,只有“开”字营首领程学启是安庆桐城人,所领2营也均为安庆人,作战最为凶悍,其他营的士兵多为安庆本地无业游民或半民半匪之流,曾国藩参加检阅,随后,淮军乘英国火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剿灭太平军。这只被上海人称为“叫花子军”的部队,经过一番激战、辗转,到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管辖北京、天津、河北,督府在保定),调淮军6万人驻守天津,命周盛传部“盛字军”屯防于直隶青县的马厂练兵,轰动中外的“小站练兵”正式启动,小站练兵园是中国近代军事的发祥地,史称该镇为“北洋军阀的摇篮”。,天津和安庆一样成为洋务运动的热土,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先后建立天津军械所、天津机器局、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机构,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也开始建立起来。淮系的将领、文官、幕僚在天津的洋务运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其中安庆人(东至原属安庆)周馥就是洋务运动的实际操盘手,6万普通士兵也有一部分投身工厂,可以说是安徽人或安庆人推动了天津的近代化发展。
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陕西巡抚叶伯英曾是安庆望族,家住安庆城内近圣街,为避太平天国乱,其父亲叶坤厚领全家迁入天津,叶家老宅位于安徽会馆后街,天津似乎就是叶家福地,叶家在天津可谓是满园芬芳、硕果玲琅,第一代叶坤厚当过道台、按察使;第二代叶伯英官至陕西巡抚;第三代叶元琦官至道台;第四代叶崇质当过直隶巡警道,后加入周学熙的商业集团,成为天津有名望的正直的实业家,并生子11人,全部送入南开中学学习;第五代最为辉煌:叶笃义------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民盟中央副主席,叶笃庄------农业经济学家、翻译家、科技情报专家,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另外,叶笃廉(理论部副主任)、叶笃成(《炎黄春秋》顾问、副社长)、叶笃慎(天津著名相声演员)也是天津各行业中的翘楚,可以说,是天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进取、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就了叶家的辉煌,同时,叶家也为天津的发展奉献了安庆人的勤劳和睿智。
1995年春夏之交,叶笃庄之女叶娃和丈夫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美籍汉学家)从天津来到安庆寻根,他们在怀宁历史老师何天宝的引领下找到了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的祖地叶家祠堂和位于怀宁县黄龙镇的叶伯英坟墓,心情十分沉重又颇多感慨,感慨于叶家在动荡年代道路选择的明智和安庆人文血脉中精神火种的炽热,周锡瑞回津后出版《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叶家的百年沉浮,阐释叶家子弟在天津的应变与坚守、艰辛与辉煌,成为研究叶家与天津的曲折历史的最权威的参考资料。
周馥家族:从官、商到学术 显达而普惠。周馥(1837-1921),安徽东至人(原属安庆),淮系集团总文案、晚清名臣。1862年3月,报国无门的周馥到安庆报名参加李鸿章的淮军,从文书做起,逐渐成长为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先后任或兼任永定河道、津海关道、天津兵备道、直隶按察使等职,淮军进入天津后,周馥积极筹建北洋海军、创办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助开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际操盘人。
周学熙(1866—1947),周馥第四子,晚清至民国初,北方最著名的实业家,1905年,他出任天津道,后弃官从商,以天津为中心创办了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华新纺织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厂、高等工业学堂等,营建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的产业格局,将天津打造成中国近代最具影响的经济重镇。
“20世纪上半期,周家以天津、上海为基地,形成了庞大的官商型实业家族。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个家族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进而走向海外,形成了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式的学术大家族,其杰出人物之众多,足以办出一所一流大学。周馥长子周学海,就是很有声望的医学家;在周学海的5个儿子中,长子周今觉是著名数学家和邮票大王;三子周叔弢知名度最高,既是著名实业家,又是一代藏书大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任。周学熙的长子周志辅,集实业家和收藏大家于一身,人称戏单大王;三子周叔迦,现代著名佛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周馥家族的第四代,更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人才蔚起,大放异彩。周今觉的长子周震良,既是收藏家,又是山东工学院电机系教授;次子周熙良是著名文学翻译家、上海华东师大外语系主任,一生著作良多;三子周炜良,是世界级的杰出数学家。周叔弢10个子女,有8人是高等学府的知名教授。除长子周一良外,次子周珏良是著名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三子周艮良是建筑设计专家;四子周杲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教授;五子周以良是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森林植物学学术带头人;六子周治良,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七子周景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地质学会分析测试委员会主任;次女周与良是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微生物学家(丈夫为著名诗人穆旦)。周叔迦的长子周绍良,著名红学家、敦煌学家、文物收藏和鉴定家,号称古墨大王,一生笔耕不辍,论著达二十多部。在周馥家族群星璀璨的学术天空,有两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天际。他们一东一西,一文一理,遥遥相对,各具辉光,如同双子星座,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分别就是史学大家周一良和数学大师周炜良”。(“搜狐历史”作者水煮百年:《百年枝繁叶茂的周馥家族》)周馥家族的官宦、实业、学术,均影响久远、超出凡响,不仅实现了家族的传统理想,也给一方百姓带来福祉,可谓显达而普惠,这不仅得益于天津那一方沃土,也得益于安庆文化的孕育和传承。
杨石先、叶笃正、陈俊愉-----怀宁三院士 响誉天津卫。杨石先(1897-1985),祖籍安庆怀宁,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同院士),著有《有机化学进展》一书。他是怀宁人杨汝谷(官至左都御史,从一品)的第八代孙,祖上均为清朝官员,11岁全家迁入天津,就读天津民立第二小学,在天津学习成长,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3年回国后,先后就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1949年冬,解放军进逼天津,很多人相继逃离,杨石先坚守岗位等待解放。解放后,杨石先在南开大学开始研究有机农药化学,合成植物激素。1958年,杨石先带领南开师生创办“敌百虫”、“ 马拉硫磷”两个农药车间,,给予很高的评价。1963年,受委托,创建我国高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出磷32、磷47、灭诱一号和除草剂一号4种农药,获得国家科研奖。70年代初,杨石先和助手们在不完整的实验室里,苦干一年,造出新农药枯叶净,打破外国的封锁企图,为南开、为天津赢得荣誉。1979年,杨石先重新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当时已经82岁高龄,仍然全神贯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不午休,专注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杨石先一生历经坎坷,但意志坚定、奋力进取,为天津市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叶笃正(1916—2013),祖籍安庆怀宁(现属于安庆市宜秀区),出生于天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叶笃正共发表论文145篇,专著12部,其中《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中适应问题》等影响最大。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6年人物评选颁奖词这样评价叶笃正:“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叶笃正的“大气象”,真是天津之幸、中国之幸、全球之幸。
陈俊愉(1917 -2012),祖籍安庆怀宁,出生于天津,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花卉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祖陈际唐(字尧斋),怀宁人,最后一任新疆布政使,正一品,民国初年,解职赋闲,寄居天津,曾任天津安徽会馆董事(不设董事长),为500多名会员提供服务,也曾在天津募款回老家怀宁编修并主编民国4年《怀宁县志》。1917年,陈俊愉出生在天津日租界的陈家大院,随后,在天津上学、成长。194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及园艺研究部。1950年毕业于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农业大学园艺研究部,创立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对中国野生花卉种质资源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创导花卉抗性育种新方向并选育梅花、地被菊、月季、金花茶等新品种70多个,系统研究了中国梅花,在探讨菊花起源上有新突破。论著约200余篇(部),其中多种获奖,在国内外产生相当影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编《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花经》等著作,著有《巴山蜀水记梅花》等。
另外还有出生于天津的安庆籍的潜山人余英时,当代华人世界历史学家、汉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出生在天津的桐城人潘赞化,现代知名人士、诗人,《新青年》早期撰稿人之一;还有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张裕钊等等,都以汗水和智慧推动着天津的发展,不甚枚举。
(责任编辑:阿杨)
作者简介:
陈何来,男,安庆作协会员,怀宁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县十三届,长期从事怀宁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在国家、省、市等学术期刋发表论文20多篇,有影响的有“陈撄宁研究”“徐中舒研究”“柳升研究”等;也从事历史文化散文的创作,守拙稳静、诠释乡土,极力让幽古的“书经”情怀,在现代媒体中恣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