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滩头年画忠良美老工坊的推荐和本人任教的职中校的大力支持,我得以参加由四川大学承办得2017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年画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培训班》,此次培训,分别从四川梁平、夹江、绵竹、河南开封朱仙镇、滑县、湖南滩头、天津杨柳青、广东佛山、山东潍坊高密等全国各地的年画传承人、创新人才50人齐聚一堂,这其中一部分同学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传承人,师从各地年画大师,常年从事年画工作,经验丰富,也有一部分是新生代学生和有着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
根据四川大学的课程安排,我们全体学员在3月份初春之际首先奔赴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山东高密等地展开为期十天的考察,其中天津站是我们外出学习的第一站,我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年画张”画店、霍家年画中心、天津市博物馆、天津市杨柳青博物馆、天津市美术馆。
我们与工艺美术大师张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中收获了年画张在品牌营销与商业运营中积攒的丰富经验,了解了杨柳青年画独特的艺术特点,继而我们拜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和霍庆友,两位霍先生给我们详细介绍了杨柳青年画从明朝发展至今的悠久历史,同时对杨柳青年画“勾、刻、印、绘、裱”的五大特点加以说明。
针对大家说关注的当下年画的生存现状以及年画如何创新发展的现实问题,两位大师谈了自己的见解:要牢记年画“用“的内涵,更要把握”用“字的核心即是”年“,这既是对年画传统的继承,更是年画创新的源泉。指出了年画创新要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性。
在天津电大西清分校的年画教学座谈会上,我们本次培训的负责人李振宇教授指出;在传统年画已经逐渐淡出现实生活的文化语境下,四川大学承担年画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希望着重探讨传统年画重新回归现实生活的这一历史课题的方法与途径。因此强调对传统技艺的梳理的同时,强化以现代设计理念和文化产业思维创新具有当代文化品格。李老师还说:“我们首先要解决“人才断档”的问题,避免出现“活文物”的情况,要使年画走进现实生活,与实际的生活发生关联。同时还要抛弃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转向专业分工,公司化运作的协同管理模式化。让年画创新与发展纳入现代的文化市场发展轨迹中,推动年画回归现实生活。”
接下来,我们一行奔赴山东潍坊高密进行了实地观摩学习,也拜访了几位国家级非遗名师。
潍坊杨家埠年画,多为当地艺人自刻自印,形式主要是按张贴的位置区分的,有如下几种:门画、中堂、屏条、房门对、灶神等。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相比,风格迥然不同。因为天津艺人多,接近皇城根,文化环境好于杨家埠,创作者多,而且消费人群有许多城里人,因此,作品带有明显的文人气了,制作工艺上也更有个性与难度。天津年画是半印半画,大多用的国画工笔技法加以绘制,作品精致而美观。而杨家埠年画,主要印多画少。杨家埠年画的色彩分外地强烈、鲜亮、刺激,给人一种乡土艺术特有的颜色冲击,喜庆和兴奋。
高密扑灰年画被誉为”中国一绝”,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
现在,随着人们娱乐形式的丰富多彩,文艺品种的增多,年画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张贴这种笨拙的年画作品。因为利润少,从事此行,也难以吸引人才,制作工艺得不到提高,只会滑坡,老艺人传承无门,青黄不接。所有的年画市场,都存在这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通过本次的考察学习,大家都深感:人生不易,珍惜机会,感谢经历,坚持学习,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非遗文化还需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努力和加油,我们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去学习和传承的地方,不要因为困境就低下了头,只要我们拿起梦想的剪刀,用创新去剪碎它的网,就能冲出心中的迷惘,到那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年画终将得到传承、得到创新、得到美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