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读大学,总有同学问我:“我要去重庆玩儿,你给推荐推荐好吃好玩的呗?”每当这时我都头脑空白,无话可说,既没有诚意,也显得虚伪,于是绞尽脑汁写了这篇文章作为挡箭牌,但写着写着,跑题千万里,从结果来看,似乎并不一定如各位读者的意。
1
插播一段比较长的内心戏
作为一个“非典型重庆少女”,我的内心非常渴望大多数重庆女孩的生活,就像武侠小说里幸福快乐的武林盟主的女儿,总是被同龄的朋友簇拥着,环绕着,在朋友圈上振臂高呼“约吗”,即刻群起响应,鲜衣怒马,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而我的日常生活是,如果不是我妈赶我出门买菜,我可以一整天不出房门,与我亲爱的手机朋友为伴。我妈鼓励我出门多交朋友,但是希望我的朋友都是君子之交,坐一两个小时的轻轨公交,坐在广场的椅子上谈谈人生理想,渴了买瓶两块钱的农夫山泉,饿了吃碗六块钱的小面,最好晚饭之前就能回家,节约一顿不必要的饭钱,如果晚上十点没有到家,夺命连环call,追问何时回家正在何地与何人做何事。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说的就是我这匹马。于是在高中以前,我百分之九十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新华书店看书,不吃不喝看一整天,吸取了各种穿越宫斗玄幻都市题材的爱恨分离之后,精神充实、脚步虚浮地回家。直到今天,我出门的活动经费都是需要提前一天汇报给我妈活动内容之后特批的,有时候因为涉及青少女的交友隐私很难开口,就找些理由搪塞聚会的组织者,久而久之,大浪淘沙,除了亲近的三四个朋友,无人再来碰钉子,偶尔跟风出去两次,发现已经跟不上新时代年轻人的娱乐潮流,我怅然若失,又索然无味。灯儿晃,在我看来,就是形容玩乐都无法认真对待的人生。
不过,盟主女儿有盟主女儿的热闹活法,被寄予又跑又不吃草深厚期望的马儿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太大了,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是天津的8倍,下面有38个区县(含自治县),常住人口3048.43万(百度百科),是天津的2倍;作为一个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巫山人”的起源之地,它的历史太久了,漫长的岁月不断雕刻侵蚀,朝天门码头的尘埃都记载着先秦的光辉时代。如果想计算清楚这个城市所有的美好,还不如去数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水滴、山里的泥土——至少它们的数量是有边界的呀。
2
由轨道交通说起
重庆作为世界闻名(?)的魔幻8D城市,打车坐公交都不如坐轨道交通,我们的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无论是轻轨还是地铁,都是上天入地,穿楼过江,无所不能。 图为重庆轨道交通线路图(不包括在建线路)
因为我在沙坪坝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高中家又搬到了渝北,我最熟悉的线路就是红色的1号线转蓝色的3号线,中间牛角沱站穿插的绿色的2号线,是我们重庆最早修建的轻轨线路。
图为轻轨2号线穿楼而过
因此它的站点集中十几年前重庆最核心的渝中城区。其路线也因为比较奇特而常被作为8D城市的有力证据。图为轻轨2号线90°转弯
盘旋在半山腰的2号线,时而穿过青苔斑驳的隧道,偶尔划过玻璃的绿树枝丫,和几十年前的重庆没有什么不同。
牛角沱站的换乘之路沿嘉陵江展开,通透的玻璃长廊是我心中高空欣赏重庆夜景和江景最好的地方。图为牛角沱换乘长廊外江景
图为牛角沱站外日景图为牛角沱站外夜景(渣摄)
连电梯扶手和拉环都是粉红色的6号线,可能是世界上最少女心(自评)的可爱轻轨。通往北碚区和璧山,适合远游,途中经过的光电园站,是目前重庆比较新兴的科技产业园,所以上下班时间以年轻人居多,可以看到各种美丽的网络小编姐姐和清秀程序员小哥,是一条兼顾年轻上班族男女相识、相知、相爱的浪漫爱情之路。图为6号线粉红电梯扶手
蓝色的3号线则可能是全重庆最拥挤的轨道线路,贯通巴南区、渝中区、渝北区,因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都在这一条线上,每天早上八九十点、晚上六七八点,两路口(与1号线换乘处)至碧津22个站能挤得你质壁分离,拖孩儿(重庆话中的“拖鞋”)满地,作为这条线路的资深旅客(我家就在这条线上),我诚恳地建议各位游客不要这个点火上浇油,安排出行计划。
如果你有机会从两路口坐到江北机场(位于3号线终点站,地处渝北区),经过渝中日月光和江北观音桥商圈的繁华,视野会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空旷,随着城市化浪潮新扩张的渝北区各个站点,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小家碧玉的新型城乡结合部风貌(没有讽刺)。 图为城乡结合部之一的我家小区图为城乡结合部之二的轻轨站
1号线的终点站也是渝中区内,重庆(在微博界)最有名的洪崖洞景点就在这里,同样由于靠着江边,也是夜景非常漂亮。图为洪崖洞所摄夜景(渣摄) 图为洪崖洞建筑主体(渣摄)
很多朋友问“洪崖洞是什么”,我认为它就是一个近年人工修建的立体多层的天津古文化街、北京的前门大栅栏、成都的锦里、上海的城隍庙,而且历史远不如这些知名景点,除了一些特色小吃,卖的工艺品也大同小异(我的意思是不要买那些有的没的understand?)。图为洪崖洞某层内部小吃街(渣摄)
但作为第一次来重庆的朋友最快速、最直观感受重庆的渠道,洪崖洞可担此重任,毕竟是政府和商界大佬们打造的重庆名片。图为洪崖洞顶层平街雕塑(渣摄) 图为渝中区夜景(有妖气处为洪崖洞光污染)
除此之外,渝中区还有老重庆十八梯(好像已经拆迁了)、上清寺(只在《消失的上清寺》的书名里听过的名字)等知名地标,其中,人民大礼堂(门口的广场可以喂鸽子)和附近的三峡博物馆之于重庆,堪比人民大礼堂和首都博物馆之于北京,都是那种很有名但去了有点无聊不去有点遗憾的地方,简称旅游中必出现的鸡肋。图为二十世纪末我的表妹金额米兰与表哥在人民大礼堂门前 图为二十世纪末我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广场
1号线的所至的沙坪坝区,是我生活最久、最熟悉的地方,承载了我最多的重庆记忆。作为重庆的文化教育中心,最好的中学“一、三(即南开中学,也称三中)、八、巴蜀”这里就排了三个,最好的大学和大学城也集中于此,回首我的小前半生,还是感叹自己何其幸运,能够在这里读书加吃喝玩乐。图为沙坪坝区商业中心三峡广场的牌牌
这里的磁器口,是洪崖洞修建之前重庆最有名的古文化街,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去磁器口的江边放风筝、骑自行车(山上的重庆只有江边和大学城之类的地方能骑自行车),吃炸小鱼、臭豆腐、糖人、酸辣粉,各种天真的幸福的时光只能配着周杰伦先生早年的歌曲来回味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歌乐山上的索道、森林儿童乐园,也是很有意思的。 图为春节期间三峡广场的人行道
说到文化中心,还要提一提这里的书店,虽然高中学校里的小清新同学爱去西西弗等听名字就洋气不已的地方,我还是最喜欢新华书店,从它在树人小学旁边的时候我就天天蹲守,饱览诗书(青春少女漫画小说),我人生中看的百分之九十的纸质书,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后来它搬到了三峡广场的黄金地段,更大了,人更多了,教辅资料占据了一层楼之多,好看的书却总有个塑料膜或玻璃柜锁着,不让读者靠坐在书架看一整天,我仿佛失去了一个灵魂的归处,在外灯儿晃也没个着落。再后来它重新装修,走仿西西弗的资本主义路线,架上的书籍无论高雅名著还是通俗小说,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又有很多书友回归在它暖黄的灯光之下,啃着精神的食粮忘却腹中空空。
图为沙坪坝滨江路夜景
再说沙坪坝的吃,重庆第八中学后门小龙坎到石桥铺的一条长长的街都是历经风雨的至少十年以上的老店了,我严重怀疑外地很火的“小龙坎火锅”盗了它们的号取了一个集合,至少这里许许多多的火锅店中,没有一家敢称自己“小龙坎火锅”的。红灯笼、樊哈儿火锅,黑竹笋鸡,鱼火锅,羊肉汤锅、花椒兔、泡椒田鸡......数得我清口水直流。图为某一次火锅聚餐
这条街上最最有名的就是大龙火锅,传说是重庆火锅界的头名(当然我这么说其他火锅店老板也不会服气)。没有招牌,小巷子里的两个门面,晚上摆个不到十桌,沿街的一排排塑料板凳坐着慕名而来的无数食客,由于食材有限,有的人苦等一夜也不见得能吃上,但据吃过他家的四姨妈一家人说,佐料太足了,适合喜欢重口味的朋友,他们吃了都会拉肚子,于是我也望而却步。
大龙火锅对面的“掰抄手”的清汤小抄手,晶莹剔透,皮薄肉嫩,清香的葱花配着些许胡椒粉的白汤,在寒冷的冬天一口气吃完顿觉浑身发热,酣畅淋漓。托各位姨妈的福(总是在这里请客吃饭),我在这条街上算得上是资深食客了。
此外,石门大桥那里的1949火锅是我和更资深的老饕金美伶(小龙坎二十一年土著,我表妹)公认的火锅界新宠。图为1949老火锅店外
这附近(大概公交两站地)还有重庆最有名的九村烤脑花(并不只有烤脑花)的烧烤店。图为九村烤脑花......的素菜烧烤
土湾的重棉二厂附近的没有招牌的烤鱼店和冷锅鱼也是一绝,我从小到大吃过不下30次。图为重庆渝北回兴轻轨站附近的夜游神烤鱼
此外还有重庆一中后门,工人村的学生美食一条街,干锅鸡、粉蒸羊肉、酸菜鱼之类的应该也不会让大嘎失望(虽然上次带同学吃了干锅之后回去拉肚子了)。
3
重庆滋味
重庆的麻辣滋味,并非外地川菜馆牵强附会的猛撒花椒辣椒,而是葱、姜、蒜、豆瓣酱、辣椒、花椒等数十种甚至几十种调料组成的复合型味道,通过急火收汁,升华它的香气和口味。
虽然都是辣,但小面的辣和烧烤的辣、火锅的辣、小龙虾的辣必然不能等量齐观,小面就是小面,烧烤就是烧烤,火锅就是火锅,小龙虾就是小龙虾,每一种食物都是独特的滋味。 图为我家楼下的牛肉面
在重庆寻找美食,和在重庆寻找美女是一个道理,美食遍地都是,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攻略再好,可能是营销,点评再高,可能是刷票,不建议依赖一方手机小小世界的只言片语。有时候它的店面可能很小很脏很破,但是入口的美味会让你终身难忘。有时候它的名头很响亮,却未必能如你的意。
美食和美女,不光要看着光鲜亮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呀。除此之外,你可能还需要一点勇气,就像与心仪的重庆美女搭讪可能会被毒打(并没有),有的时候吃了好吃的可能会拉肚子(肠胃不适应或者地沟油过敏)。 图为观音桥美食城的钵钵鸡
有的餐馆老板喜欢称自己经营的是“江湖菜馆”,何为江湖?在我看来,江湖就是热热闹闹一大桌人,推杯换盏,大快朵颐。江湖必定与庙堂之上的精致高雅有别,满足下里巴人们的舌、胃、心,饱腹之后能有力气继续为生命奔忙,江湖就是他们的立足之所,是他们平凡的喜乐。
即使社会经济进步,下里巴人成了城里的小市民,大家的饮食习惯仍然偏好热闹、随意、自由,所以重庆的路边小面摊,常常有食客以塑料凳子为桌的景观,在繁华的商圈,游人边走边吃烧烤、炸鸡、酸辣粉也不是什么奇怪事情。 图为在夜市上买的泡椒烧烤
此时此刻,我能想起的食物种类有火锅、烧烤、冷锅鱼、泉水鸡、带皮黄牛肉、烤鱼、蹄花汤、小面、酸辣粉、臭豆腐、小糍粑、棒棒鸡等等等,如果给不吃辣的亲朋好友带特产,推荐合川桃片和江津米花糖,各大超市有售,不必去游客纪念品店挨宰。不推荐陈麻花和怪味胡豆,感觉那是另一个“狗不理包子”的骗局。
4
在重庆灯儿晃
南方城市植被覆盖率都挺高,就像南京给我的感觉就是道路拓宽的重庆,所以总是让我感到亲切的。重庆的市花是山茶花(但平时不怎么见到,可能因为容易与月季之类的花混淆),市树是黄桷树,榕树是最最常见的行道树,偶尔高级的街道会种点中看不中用的法国梧桐
前两天突然看到有朋友发这个季节的栀子花,勾起了我关于带着露水的清香的回忆。的确,夏天的重庆街头,随处可见贩卖黄桷兰手串和栀子花的老婆婆,而到了冬天街她们的业务范围则改为腊梅,加上春天的油菜花节、秋天的菊花节等各类郊区旅游名目,一年四季都是赏花的好时候,南山植物园是喜欢花卉的朋友值得一去的景点,而且“一棵树”也是重庆著名的夜景观赏地标(我承认),泉水鸡就是南山的著名美食(确实好吃),是全市中小学春游秋游的热门地点(小学去过)。
作为西南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重庆是繁华的、时尚的、现代化的,被山地和江河分割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多核心商圈,不像北方棋盘状一个中心辐射,重庆每个区都有那么一两个超级商业中心加上无数个小商圈,比如大坪的时代天街、观音桥商圈、两路口的日月光广场、解放碑商圈、沙坪坝三峡广场等等等等,购物、休闲都非常便利。街拍成为一种文化,每个角落都是重庆女孩儿(加儿没有讽刺)的舞台。
作为战时陪都,它也是人文气息浓厚、历史风貌较完整的,渝中区的中山四路有很多民国建筑,沙坪坝区的白公馆、渣滓洞等则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南开中学和重庆一中、重庆大学,就是繁花似锦的城市公园。
然而我觉得最为可贵的就是它广大的尚未城市化的区县,有太多太多原始的、瑰丽神奇的自然风貌等待着世人去欣赏惊叹。我去过武隆的仙女山、万盛的黑山谷、统景的温泉、长寿的湖边、南川的金佛山,无论是天坑地缝、喀斯特地貌,还是惊心动魄的漂流、滑草,亦或是自然恩赐的硫磺温泉,都是在西南以外的其他地方很难寻觅到的人生体验。图为城口县寥子乡我的外婆家门前的山(实拍)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我的外婆家,城口,位于重庆最北端,靠近秦岭大巴山,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较高,是目前(我所知道的)重庆境内人工开发最少的区县,也是为数不多的重庆每年冬天都下雪的地方。图为2016年城口的初雪
这里空气纯净,河流清澈,腊肉美味,土鸡可口,土豆由于高山气候,格外地香甜好吃,我作为这里的半个居民,虽然没有像游客一样天天爬山、漂流,只随便往可爱的吊床上、或者收完萝卜的山坡上一躺,看着天上的棉花糖云朵缓慢地流动,感受青山环绕带来阵阵清凉。 图为吊床上的我的黑腿
阳光洒在脸上让人昏昏欲睡,院子里的桂花树散发着馥郁的香气,听着大人与哥哥姐姐们郑重规划着水田旱田里的作物,果园里草莓、梨子、杏子,连同后山上放养的几十只鸡,鱼塘里的鱼苗,猪圈里的母猪小猪的种种时节,还能用什么多余的话形容呢,就是神仙日子呀。
就算在重庆灯儿晃了二十三年,我心里也觉得自己是逍遥的神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