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动态>有人@你,这一张游天津航运文化地标的“船票”待领取

有人@你,这一张游天津航运文化地标的“船票”待领取

2023-04-19 23:50:29



欢迎搭乘







透古访今·海运天津

第一班“游轮”

祝您旅途愉快!


乘客们请注意

游轮已到达旅程的第一站

第一站——“中华百年看天津

请要下船的乘客做好准备

天津博物馆


“中华百年看天津”

“天津人文的由来”

天津地区的人类活动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人类足迹从北部山地向滨海河畔的延伸,这一地区经历了从不毛之地到运河城市的曲折过程,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发展成就。近千年来,河海交汇与濒临首都的地理位置是影响古代天津的关键因素,由此产生了军队的屯驻、人口的聚集和漕运枢纽的形成、商品流通的兴旺。古代天津城市的不断发展为近代天津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天津在元代以海运为主,但元代初年供给大都的粮食为水陆联运。1282年(一说1281年)后,海运漕粮逐渐增加,前后三次开辟的海运路线均起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至大沽口转经海河干流,再沿北运河北上。海运航线南北不过5000里,往返不过20日。

元代海运漕粮一般为每年100余万石,曾有多年在300万石左右,1329年达到352万石,每年分春、秋两季北上。元代有漕船900余艘,负责运输的运军约2万人,最多时达到4.2万人。



粮道终成商道,漕船即为商船。这种变化使天津向着商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迈进。在明朝宣德年(1426~1435)后,天津城内中心和四个城门附近就出现了集市。到宏治时期(1488~1505)又添设五集一市,达到了每天有集市的程度。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天津栈房林立、街市纵横,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专业市场,如绸缎店云集的估衣街、专营日用杂货的河北大街以及针市街、锅市街、粮店街、洋货街等。

经过第一站的旅程,相信小伙伴们已经对天津漕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形成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那伴随着漕运发展、商业繁荣、财聚四海,天津“民喜为商贾”,同时兼纳百川,南来北往的人们又为天津这块“宝地”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文化呢?


乘客们请注意

游轮已到达旅程的第二站

第二站——“九河下梢,天津文脉

请要下船的乘客做好准备

天津的文脉是什么?

漕运文化、皇域文化、舶来文化(海运文化)如三足鼎立,源流融合,形成天津特有的河海交融、东西荟萃、五方杂处的地域文化,并由此产生独有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和器物工艺特色。

所以,透古访今·海运天津号列车的第二站选择在具有浓郁历史气息的天津古文化街,沿着石板路去感受天津文化的脉络。


漕运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通州到天津称北运河,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

清代漕运、盐业、粮业更渐发达,经济空前繁荣,东门内、北门内及东门外宫南宫北大街,商号林立,钱庄、银号栉比,商贸发达,各业俱兴。


漕运为基础的城市文化,培育了天津人喜团结、好热闹的性格,同时也丰富了天津人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


元明清三朝,天津一直是天子脚下的渡口,皇城之外的卫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御用工匠厨师都把这里当作生活“后花园”。天津文化与皇城文化也就不可分割地融合一处。可以说,皇城文化精致讲究的特性大大改变了原有漕运带来的粗放与简便的生活方式,天津卫从此诞生了一大批讲究的文人贤士和“雅文化”。


近代天津开埠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天津的民俗风情在以老城为中心的民间传统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为中心的漕运(码头)文化外,又形成了以九国租界区为中心的租界文化。他们以建筑、宗教、饮食、服饰等具象的事物留存下来,影响至今。

在古文化街中段

我们到达了最重要的一个景点

 天 后 宫


后宫,俗称娘娘宫,敕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天津的天后宫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宫内供奉的是传说中的“海神”妈祖。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向海河,从东向西,建筑群体依次为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其中大殿是天后宫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倒“凸”字形,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属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



天后宫历代都是船工们的聚会之所,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



现在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



天后宫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非凡。

到这里,行程的第二站也就结束了。在此次旅程中,我们不只是看到了漕运为天津带来的经济繁荣,更感受到,漕运使得天津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下一站我们又将前往哪里呢?


乘客们请注意

游轮已到达旅程的第三站

第三站——“文化遗韵,历久弥新

本次旅途最后一站,请乘客做好准备

杨柳青镇

杨柳青镇位于南运河子牙河和大清河三条河流交汇之处,有着千年文化底蕴,是中国北方历史名镇,更是中国北方地区民间艺术集散地。而这一切缘由,都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之便,很多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等都迁往这里,带动了杨柳青的发展。


石家大院,又称“尊美堂”,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估衣街47号,始建于1875年,为当时“天津八大家”之一石万程的第四子石元士的宅院。


石家大院占地面积为608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900多平方米,整个大院设有十二个院落,所有院落都为正偏布局。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南北长96米,东西宽62米。石家大院的建筑结构独特,古色古香,尤以其砖雕、木雕、石雕最为精绝,是一座有着清末民初文化遗韵和民俗民风的中国古代宅院建筑。


石家大院进门处设有一条长甬道。甬道东侧原为石家的起居室,目前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区,陈列有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一些砖雕艺术品。甬道西侧原为石家会晤宾朋的花厅、娱乐消闲的戏楼和诵经礼佛的佛堂等建筑,目前辟为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的“石府复原陈列区”。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成功,也离不开漕运的魅力。借京杭大运河之便,很多年画艺人都迁往这里,也因此带动了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同时北上移民把祖传的雕版印刷技艺带到了杨柳青,南方精细的纸张和颜料也随漕船北上,加之杨柳青梨枣树木陈林,多蒲苇,也是雕刻模板和造纸的上等材料。


杨柳青年画产生于中国明代崇祯年间,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滑动手指下方有惊喜?

 


亲爱的乘客们:


在最后一站,我们参观了当时盛极一时的石家的宅邸,这位因漕运起家的大商人将漕运文化带到了天津,影响了附近民居的建造,这是漕运文化通过建筑对天津本土文化造成影响的典型例子。


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成功,更是源于天津漕运的魅力。无论是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工艺还是材料上,都能够感受到南北文化通过漕运交流给杨柳青年画带来的深刻改变。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但希望这三站旅程能让您有不虚此行的感受,能让您对天津漕运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天津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触……


感谢您一路的陪伴,我们有缘再见,说不定就是明天呢;)






文/编|卢天瑜

资料来源|透古访今海运天津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津市旅游局”(tianjin-tour)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

投稿&合作邮箱:TJtour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