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家送文化到基层
寒潮里,书画暖人心
□记者 刘庆
1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正赶上今冬最冷寒潮来临,气温骤降,寒气逼人。但在天津市蓟县上仓镇程家庄村和宝坻区钰华街道绿景家园社区却涌动着股股暖流,由天津市文联、天津市美协组织的美术家小分队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先后在这两个地方展开,天津市美协王书平带领着30余名书画家用赤诚和热情挥毫泼墨,把温暖送到人民群众心里。
1月21日下午,美术家小分队赶赴蓟县程家庄村。在新落成的燕子李三纪念馆里,简短的欢迎仪式后书画家们拿出自备的作画工具挽袖开工,一拨画国画写春联福字,一拨给农民画肖像。这些书画家由老中青三代组成,既有名声响当当的获奖专业户,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78岁的山水画家纪振民。在十几米长的画案两端,书画家们各自摆放好笔墨纸砚,说画就画,说写就写。陈之海的“福”字写得挺快,一分钟能写六七张,他告诉记者去年参加同样的活动写得都忘了吃饭。不一会儿,记者再到他跟前时,已经有五六十张“福”字晾在外面。“这会儿胳膊酸了吧?”记者问道。“嗯,还好。”陈之海一边写一边答道。在他对面,天津市美协副史振岭正挥笔写春联,内容是他提前抄写在纸上的,一边对照一边书写,字体潇洒刚健,书风清新自然,围观的群众还小声读着。在国画组,75岁的老画家姬俊尧笔下的江南风景淡雅醉人,崔涛的牡丹大气富贵,皮志刚的山水灵秀蕴藉,郭凤祥的人物飘逸出尘……
这些大家的创作引来当地村民的啧啧称赞。71岁的邵清来是程家庄村村民,平时爱好练书法,看到市里来的大书法家乐坏了,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高水平的活动,以前跟老师学过一段时间,每周六来这里练练字,不过现在写得少了。”他口中的老师刘德贞也在现场,刘老师来自邻近的八营村,今天特意来学习观摩。他毕业于蓟县师范学校,当了一辈子美术老师,现在退休在家。他拿出档案柜里厚厚的一沓宣纸让记者看,上面的毛笔字很漂亮,他说这是给学生们临摹用的。
跟这边的热闹相比,另一间屋子里则静悄悄的,原来是几个画家在给村民们。天津市美协副范扬、于小冬,水彩画家石增琇等左手扶着画板,右手拿着笔“沙沙沙”地画着,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在腕底完成。村民们拿着笑得合不拢嘴,“太像了,简直比真人还像!”宋军荣大姐盯着手中的“自己”反复端详,惊叹道:“我这辈子有这机会真值了,回家一定好好裱起来!”几个村民听了哈哈大笑。从下午两点到五点多活动结束,一个画家平均画了4个人,于小冬忙得连口水都没喝。
屋子里回响着书画家和村民们的交谈声,不知不觉天已变黑,但创作还在继续。姬俊尧表示:“我很愿意来这里体验生活,对于画家来说,更重要的是作品能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人民。”
1月22日,津城下了一夜雪。美术家小分队上午八点半准时出发,室外气温达到零下10度,还刮起了四五级的北风,但在克服了雪天路滑和高速封路等困难后,队伍于中午顺利到达宝坻钰华街道绿景家园社区。和前一天一样,书画家们立即投入到创作中。纪振民独有的山水画法让社区居民大饱眼福,刘绍斌的扇面小品更是让人叫绝。在室,一个小女孩引起记者的注意。她叫王一诺,就读于宝坻三中初三年级,喜欢书法。她眼神里透着兴奋,说今天被是头一次,感觉很好奇也很新鲜。除了在室内画,王书平还带着几个画家和他们的作品走门入户,亲自把新春的祝福送到了居民家里。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王书平感慨道:“今天来的路上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还是坚持来到了这里。深入生活,服务人民,以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多多举办!”
据悉,此次书画慰问是天津市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海河情艺术团文化进万家”活动的一部分,天津市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陪同参加。
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