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天津博物馆迁入新址之前,也就是十年前,举办了一次隆重而热烈的全国非遗展览。那次我参与了筹展,大家对在天津博物馆举办非遗展览还有些拿不准。我们在全国邀请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上百项,很多都是精品中的佳作。对于博物馆来说还是第一次,因为其中也有吃的喝的之类的项目,让这些项目走进博物馆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毕竟博物馆是展览文物的地方,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摆在博物馆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那次在天津举办的全国非遗展览并没有做充足的宣传,我们甚至担心会冷清。我记得,大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开展第一天。不到开展时间就已经有好几百参观者在秩序井然地排队。博物馆的大门一打开,参观者涌入各个展厅,很快就看见像逛集市那般的场面。非遗这个词汇当时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大江南北的非遗项目琳琅满目,让参观者眼花缭乱,好奇地询问。我记得当时浙江丽江的龙泉青瓷展台前就站满了人,项目负责人拿来的作品十分精美,很多参观者都想买回家。项目负责人咂着嘴说,龙泉青瓷的价格不菲,原以为就是摆摆而已。真没有想到会这么受天津人欢迎,我们带来的太少。我们跟他商量,不能再出售了。即便出售了,也不能让参观者拿走,要摆在展台上让大家鉴赏。贵州安顺的油纸雨伞也是如此。天津的非遗项目也很受欢迎,杨柳青年画和剪纸、泥人张泥塑、风筝魏的风筝等都得到了参观者的追捧。
我记得红桥区的回族重刀在现场表演,不少人想抓起来几百斤重的重刀。结果试了试,大家龇牙咧嘴地都拿不动。其中有一个健壮的年轻人不服气,试图把刀拎起来,又很快放回地上。他对我们说,真没有想到那么沉甸甸的重刀,能在一个小女孩(表演者)的身上游刃有余地转来舞去,真有功夫。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都把自己的绝活亮出来,也是一种较量,更是一次交流。大家互相观看,甘肃的一个项目负责人自己就买了很多东西,他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开眼了,见识了全国那么多好的精彩的非遗项目,我买了这么多,那就是我的福分和机会。我们看见很多参观者拎着大包小包,喜笑颜开,都觉得自己这次来值了。大家说,还是中国传统的玩意儿好,有不少项目以为绝迹了,这次再看见就觉得那么亲切。
那次在博物馆举办的全国非遗项目只有短短的几天,每天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使得博物馆不得不限制参观人数。这些参观者有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有五六岁的孩子,他们与这些平常看不到的全国非遗项目进行了亲密接触。举办者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火爆的场面,会引来这么多的参观者。我们觉得非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从那以后,博物馆连续几次非遗展览屡获佳绩,成为文化惠民的品牌。
END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419844934@qq.com